第四十八章 公告(2 / 3)

作品:《钢铁火药和施法者

一阶段计划执行起来就够令人头疼,但一阶段的难度和二阶段计划比起来什么都不是。

至于二阶段计划是什么,尊敬的蒙塔涅保民官压根就没在《备战》告示里提及。

现阶段,各村镇如果能有序组织起民兵队,温特斯就已经别无所求。

……

比起前面两篇告示,第三篇告示听起来似乎不怎么紧急。

第三篇告示没有名头,内容为:

[命令各村镇选拔民意代表,准备前往热沃丹参加“诉苦请愿会议”,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新政府希望对铁峰郡人民的疾苦进行调查,民意代表的路费和食宿费都将由新政府提供。]

通篇就说两件事,一是要召集代表开请愿诉苦会,二是保证报销食宿。

说协商会,铁峰郡平民听不懂。但是说起“请愿诉苦会”,生在皇帝权威下的老人全都明白。

后一条听起来很滑稽可笑,但却是烟草商[老普里斯金]强烈建议加上去的。

……

三篇告示不长,老先生很快就念完了,周围的镇民叽叽喳喳议论起来。

“再念一遍呀!老善人。”有迟来的镇民起哄:“我们来得晚啦。”

老先生微微皱起眉头,清了清嗓子,再次从头念起来。

迟来的镇民们仔细听着,三篇告示简短直白,用词和语法通俗易懂,甚至已经通俗到“粗俗”的程度。

为了写出这三篇告示,温特斯可谓绞尽脑汁。巴德不在,他身边连个合格的笔杆子都没有。

头痛欲裂的时候,温特斯灵光乍现,想出一个终极解决方案:

找来六名目不识丁的老农,起草的告示先念给他们听;老农们听不懂或是听出歧义,那就改,一直改到六人里五人能听懂为止。

例如“赫德人特尔敦部的侦察兵在铁峰郡边境触摸”这句话,改来改去,改到最后变成“蛮子要杀过来了”。

老先生念完第二遍,又有人起哄要再来一次。老先生没理睬,摇着头走了。

镇民们更加激烈地议论起来。

农夫们关心小麦拔节,渔夫和商人们关心民兵队——因为铲子港早已有民兵队,诉苦请愿会反倒暂时没人在意。

“波塔尔镇长来啦!”有人高声提醒:“让一让。”

人群让出一条路,一名肩膀宽阔、身材高大的杜萨克阴沉着脸走到告示前。

杜萨克波塔尔既是铲子港镇长,也是代理驻镇官。换而言之,在新垦地行省的政治体制里,他就是铲子港的实际统治者。

他不住在镇里,而是住在堡垒一般的“波塔尔庄园”。

成年杜萨克无论身份地位,都已经被征发。但是没人知道波塔尔镇长阁下用出了何等手段,竟使他不在征召名单之内。

镇民们屏住呼吸,鸦雀无声看着。波塔尔镇长走到教堂大门前,一把撕下三张告示。

波塔尔站到台阶上,将三张告示揉成一团废纸,瞪着眼睛痛斥:

“碾压麦苗?全是他妈胡言乱语!那是叛军头目要害你们!”

“蛮子要来?铲子港西边可是铲子湖!蛮子来?来个屁!”

“民兵队?用得着叛军管?咱们铲子港早就有民兵队了!”

“父老乡亲,我告诉你们!民兵队?狗屁!叛军是要抓你们当兵!”

“都散了吧!”

人群讪讪地离去。

镇长波塔尔见目的已经达到,立刻招呼随从牵马过来。

他小心翼翼将三张告示团成的“废纸”揣进怀里,跳上马背,朝着镇外的波塔尔庄园疾驰而去。

作为第一批定居者,波塔尔被安置在铁峰郡时,小股蛮子过河掳掠还是常事,经常有独居的新移民被灭门。

所以波塔尔庄园建造之初便有一丝堡垒的味道——壕沟、围墙一样不少,坚固的石头大宅完全就是城堡主堡。

见老爷回来,把守庄园大门的佃农们紧忙放下吊桥。

波塔尔马不停蹄奔入庄园,吊桥又缓缓升起。

比起其他因兵灾变得破败的村镇,波塔尔庄园反倒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庄园周围不拘荒地还是农田,都已经被开垦出来,麦苗已经长的很茂盛。

早在其他村镇的佃农、雇工纷纷逃难时,波塔尔便联合铲子港的庄园主们控制住了本镇的无地农民。

后来,他又把其他地方来的流民收拢起来,分发食物。被流民们尊称为“波塔尔大善人老爷”。

波塔尔不吝马力,一路飞驰回到城堡般的大宅门外,劈头盖脸问他大儿子:“阿尔法先生在哪?”

“在楼上。”波塔尔的大儿子慌忙回答。

波塔尔把缰绳扔给儿子,箭步冲入大宅,一路跑上二楼小会客厅。

小会客厅里没有其他人,只有一位年轻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