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梦还楚留香 / 章节正文阅读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六十五)(1 / 2)

作品:《梦还楚留香

经过科学细致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认定,9座汉代墓葬均为单室(含瓦棺墓1座),墓葬一般长—米,宽—米左右,深度多数在—米之间。墓葬填土为褐色沙质土夹黄、灰白色粘土块,并掺杂较多的石子,少数墓葬的填土取于它地。部分墓葬填土经过了人为加工。墓室底部四周有熟土二层台。墓葬内有木质葬具,葬具是单棺,都仅存板灰痕迹,一般长约210厘米、宽50多厘米。墓内人骨保存一般,头向北,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较少,器形单一,仅陶罐和铜钱,陶器都是置于棺外填土中。

随着考古的进行及村民的一些讲述,考古人员对古墓群所处的小皇山土层进行了详细调查考证,发现这里还是一处古村落遗址。考古队员从施工挖掘的断崖上找到了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类堆积起来的文化层,断面暴露灰坑、墓葬等遗迹,地表又采集出石铲、双孔石刀、陶器盖等具有史前文化特征的遗物,证明这一遗址距今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并判断这一遗址上始于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下至商周、秦汉,历代延续不断。该遗址东西约300米,南北约400米,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30—150厘米。

在考古队,记者看到了考古队员从村民手中收集的一个长方形石铲、一个半月形双孔石刀。此件石铲打磨得非常光滑,上部钻一孔,用以固定铲柄。石孔圆而光滑,即使在工艺发达的今天,记者仍不得不叹服古人的工艺和智慧。宋队长解释,该遗址因河水冲刷等自然因素和基建工程等人为因素的破坏,濒临消失的危险,能捡到的遗物非常少。半月形石刀在中原属于夏代,本地则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岳石文化。这两件石器,足见临沂历史的久远和当地经济的发达。

宋队长介绍,此处遗址内涵丰富,文化堆积厚、延续时间长,墓葬分布广、数量多、密度大,是我市难得的一处古迹,不但对研究临沂的历史文化、也为山东墓葬的葬制、葬俗等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其考古价值和保护价值可与金雀山、银雀山相媲美。同时,小皇山和金、银雀山遥遥相对,就像三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沂河两岸,增添了临沂无穷的魅力。

目前,考古发现已结束现场发掘,发掘出土的文物将依法交市博物馆永久收藏和研究。墓主尸骨也全部提取到博物馆,经专家进行性别、年龄等技术鉴定后,返给其家族安葬。

皇穹宇,也叫回音壁,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殿高米,直径米,木拱结构,檐柱、金柱俱8根,南向开户,菱花格隔扇门窗,蓝琉璃槛墙,东西北三面封以砖俱干摆到顶。殿内穹窿圆顶,正中贴金盘龙藻井,贴金双龙天花,金柱贴金缠枝莲,内外施金龙和玺彩画。殿内正中有前圆后翘角石须弥座,座高米,径米。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开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周围的围墙呈圆形,起到传音的作用,因此也叫回音壁。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有东西配庑各5间。大殿直径米,高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撑起巨大的殿顶,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构造精巧。殿正中有汉白玉雕花的圆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东西各有配殿,分别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雷电等诸神牌位。整个殿宇的外观状似圆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周围均设石护栏。

皇穹宇围垣具有传声功效,俗称回音壁,历史上皇穹宇围垣的传声功效颇使人迷惑,长期以来人们无法科学地解释这一现象。1953年,汤定元教授对皇穹宇建筑的声学效果进行了测试,认为皇穹宇围垣周密,表面光洁,使声波不被墙体吸纳,进而发生了反射,于是产生了回音,形成了独特的声学现象。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天坛诸建筑的回声现象进行的科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