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梦还楚留香 / 章节正文阅读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四十五)(1 / 2)

作品:《梦还楚留香

用“春秋无义战”,来说明现在军阀之间的战争也是不义之战。下阕先描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再写渴望平定心情,而那些争王图霸者,有谁会去听一个穷苦潦倒者之言,所以只能自伤怀抱。结句形象地传达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襟怀。在谢应芳现存的词作中,具有这类思想感情的作品不在少数。再如:

吴淞旧雨相邻住。喜复来今雨。那时因遇。十年艰险,剑头炊黍。如今相见,衰颜醉酒,似经霜红树。湖山佳处。登高望远,遍题诗去。——[贺圣朝]

上词是直说战乱,本词则以隐约传示方式,写战乱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上阕作者回忆了与朋友一起吴地避难的情景。以“十年艰险,剑头炊黍”,来形容当时心惊胆怕的生活。战乱之后,老朋友重新见面,应该有万千肺腑之言,作者却独说当时心理感受,由此可见战乱给作者多么深刻的印象。下阕写今日相见之情。随着时光流逝,因为战乱而一事无成,现在已经是满头白发,恰如经霜树叶一般枯萎,面对好山好水,只有题诗赋文,聊以**。作品风格蕴籍,抒发的感情沉著悲凉,“衰老乱离之感,言之蕴藉乃尔,令人消魂欲绝。”

在谢应芳词作中,除了集中反映当时战乱现实之外,还有一部分作品,表达了身处异代的遗民感受,这些内容,在元末明初的词作并不多,所以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沁园春]“寄张希尹,兼简刘小斋、张熙载”:

忆昨秋风,送书画船,过杨柳洲。把锦囊倾倒,灯花共喜,棹歌归去,诗草仍留。坐榻高悬,家童偶语,此客寻常颇见不。襟怀好,比子猷寻戴,别样风流。别来一日似三秋。且喜花时可胜游。要寻山问水,春申故国,赋诗釃酒,季子高丘。醉帽簪花,吟茵藉草,莫笑疏狂老未休。回来也,有堂前旧燕,江上盟鸥。

词上阕写与朋友游赏景物行程,下阕用“春申故国”、“季子高丘”、“堂前旧燕”等故实,既指明了游览之地,又含蓄委婉地抒发身处异代感受。作者面对已经易主的江山美景、故国田园,情感怆然,只有故作潇洒之态,来掩饰心中耿耿之情。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谢应芳的异代之感,和前朝遗老遗少们的异代之感,有本质上不同,遗老遗少们的异代感受是刻骨铭心、没齿难忘的家亡国灭之痛,而谢应芳作品中异代之感,是作为前朝老人,经历了腥风血雨之后的一种无奈与苍凉,是战乱给作者心灵留下阴影的表现。所以谢应芳词中所透露出的异代之感,往往是通过描写战乱现实来表达,两者相互结合,情感更为沉郁。如[八声甘州]《寄无锡钱梦弼》:

记年时东走避风尘,随处觅桃源。偶相逢一笑,堠山西畔,乔木参天。百尺元龙楼上,下榻许高眠。鼓我瓠巴瑟,鱼鸟欣然。每日春风池馆,有竹林诸阮,醉袖联翩。要簪花捧砚,常挟两飞仙。又安知、桑田变海,竟飘零、老去雪盈颠。绨袍外、故人余意,肝胆雕镌。

上阕是回忆避难吴地情况,虽然在避难之中,作者与朋友苦中作乐;下阕写现在景况,还是游山玩水,但心境却不同,由于沧海桑田,作者白发满头还要到处飘零。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作品中沧海桑田之感,是由于战乱飘零而引发的。

在谢应芳词中,还有一部分抒发了闲适之情,当然引发作者闲适之情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作者经历决定的。谢应芳作为一位普通的读书人,身处易代鼎革之时,既没有图王争霸者的雄心大志,也没有旧朝贵族的痛心疾首,只是以授徒为生,加之他学问赅博,故而人们争“延致为弟子师”,(《明史·谢应芳传》)一家基本上依靠束修维持生计。至正初年,隐居武进白鹤溪,江南平定后,又隐居于芳茂山,闭门读书,达官缙绅来访,不卑不亢。诗书的熏陶,战乱的经历,养成了雍容豁达的乡村儒者风范,智者乐山,仁者爱水,山水已经成了无言之友,山水也成了他表达闲适之情的载体。如[一剪梅]:

东风吹醒老梅枝。南也芳菲。北也芳菲。月明半夜五更时。笛也争吹。角也争吹。青松涧底独离奇。寒也谁知。暖也谁知。老夫聊为一歔欷。梅也题诗。松也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