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梦还楚留香 / 章节正文阅读

学而远行之----朵豁剌剔部族(中)(1 / 2)

作品:《梦还楚留香

早在唐朝时期,史籍上就记载有漠西蒙古族诸部落的记载,元朝时期有了西蒙古的记载,史称“朵豁剌剔、斡亦剌惕、朵豁、外剌、外剌歹、偎剌”等,明朝时期称“瓦剌”,清朝时期称“厄鲁特、额鲁特、卫拉特”,外文史籍中则称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等。

“斡亦剌惕”(oira,复数为oirad或oyirad)是蒙古语,它最早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含有蒙古语“卫拉”(oira)即“近亲、邻亲”的意思,有“近亲者、邻近者、同盟者”的含义;二是含有“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之意。

近代学者们大多认为,第二种说法比较准确,这不仅从语义上来解释,语源“oi”作“森林”解释。arad作“民众”解释,合成语为“林中百姓”或“林中人”或“林中民”。更主要的是,根据他们的原始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来看,他们曾经过着林中采集与渔猎的生活,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园亦儿坚”,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随着历史的变迁,在明朝时期西蒙古出现了“大小四卫拉特联盟”,卫拉特一词更具有“亲近者、同盟者、联盟者”的实际意义和词源意义,尤其是在公元十八~十九世纪,帕拉斯、施密特等外国史学家认为“联盟说”更合理。

不过,从四卫拉特联盟角度分析,第一种说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俄国的布里亚特蒙古学者多尔济班扎罗夫则认为:卫拉特是由“卫”(oi)即“林木、森林”加上“阿拉特”(arad)即“百姓”组成的,即“林中百姓”。近代有许多学者普遍认为,多尔济班扎罗夫的解释更接近事实,理由较充分,颇具权威性。

在历史的记载中,土尔扈特部落的先祖是王罕,亦称翁罕。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撰写的《史集》中记载,王罕所率领的是克列特部。“克列特”一词,蒙古语古老的形式是cerle(克列亦惕),现在发音为ere。

“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列特”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而土尔扈特方言中“护卫军”亦称土尔扈特(ougu),因此,克列特便称为土尔扈特。

从古老的族源学考证,“克列特”原是土尔扈特部落的一个姓氏,王罕的姓就为“克列特”,以后发展成为一个氏族。清朝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在满清政府设立的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南路盟中,最大的一个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汗旗,各代汗王均属此旗。其分布地域最广,人数最多,文化素质最高,权力最大,历史最悠久。

在西蒙古专门使用的一种蒙古文字“托忒文”中,“土尔扈特”一词的词根中还有“强大、强盛”的意思,在蒙古族普遍使用的“胡都木文”中,克列亦惕一词的词根中也有“强大、强盛”之意。土尔扈特一词从客列亦惕一词演变而来,土尔扈特无论从哪一种蒙古文字中,都能找到“强大、强盛”之意的词根。

目前还有的史学家认为,土尔扈特人善于骑马作战,缴获俘虏较多,并融合于自己的部落,逐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部落实属强大,因而有了“强大、强盛”的名称。汉文原来翻译“土尔扈特”一词还有“剩人、余人”或“剩下的部落、余下的部落”的意思,意为剩余在俄国境内的最后一批人、一个部落。

目前,对“土尔扈特”一词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释,但第一种说法在学术界中普遍认为有一定的理由,更接近事实。

在外文史籍中,称“土尔扈特部落”或总称在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后金天聪大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二年,公元1628年)西迁至俄国伏尔加河的卫拉特各部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禹尔梅克”等,这些都是汉语的音译。

“卡尔梅克”这一名称,是俄罗斯巴什基尔人看到伏尔加河沿岸来了一大群游牧民,惊呼为“卡尔梅克”,按巴什基尔语(alm.almn),其意为“迁移者、迁涉者、流浪者、西迁者”。这一词意,均被汉、俄、蒙文史学者直译。据公元1793年史学家帕拉斯()的说法,是“留下、留下来的人”之意,是根据民族词源学(动词)“卡尔马克”(ma)即留下之意,它似乎表示那些留下的信仰佛教的土尔扈特人,以区别于那些皈依了东正教的土尔扈特人。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后金天聪二年以后,朵豁·和鄂尔勒克领导土尔扈特部落西迁至伏尔加河沿岸定居,一些人思乡心重,返回了准噶尔盆地,而“留下、留下的人”就是指当时定居而没有回准噶尔地区的土尔扈特部落族人。据伯希和费舍尔的看法,“卡尔梅克”是“高帽子”的意思;史学家列·文森()认为,之所以如此称呼卡尔梅克人,是因为他的头上的帽子高高隆起,有高帽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