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番外十六(2 / 4)

作品:《六零年代大厂子弟

“太奶让我去李奶奶家,跟她家的兰英姐和秀英姐玩。”

夏露点点头,这是想给敏敏在胡同里找两个玩伴呢。

三人吃着西瓜,说家里和单位的事,直到敏敏被撑得肚皮溜圆了,戴奶奶拄着拐棍进门了。

身后还跟着扛着钓竿提着水桶的儿子,和拎着马扎的儿媳妇。

三个年轻人赶紧放下手里的东西,呼啦啦地围上去迎接。

戴誉抻脖子往水桶里看了一眼,只有两条巴掌大的鱼,具体是什么品种的他也不认得。

“不错呀,第一次去钓鱼就有收获了。”他还以为得空手而归呢。

戴立军在湖边晒了一下午的太阳,面皮都是发红的,将水桶递给儿子,语气颇为得意地说:“本来还钓上来不少小鱼,不过那鱼太小了,还是小鱼苗呢,被我倒回湖里了。这两条比较大,我先带回来了。吃不吃都行,给敏敏养着玩儿也行。”

养鱼和养小鸡崽之类的事,敏敏只在上小学以前跟她虎哥一起干过。这会儿该上初中了,哪里还会对养鱼感兴趣。

不过,既然爷爷提了,她便顺势应了下来:“那我就养一天,明天午饭的时候就让奶奶做了吧,尝尝我爷钓的鱼是啥滋味的。”

戴母吐槽:“鱼还能有啥味,就是鱼味呗。”

夏露给几个老人拧了毛巾擦脸,又把镇在冷水里的半个西瓜拿出来切了,让他们吃点瓜消消暑气。

“下午玩的怎么样?跟其他老头老太太能处得来嘛?”戴誉关心了一下老人们的人际关系。

“那有什么处不来的!”戴奶奶小口地吃了两口西瓜,就十分克制地放下了,然后擦擦嘴说,“李主任带着我们去了什刹海旁边的那一排茶馆喝茶。”

戴母接话道:“这北京的老太太可真是不一样!咱们在家的时候,顶多就是在各家的院子里一边做针线一边拉呱,到了这里人家都是花钱去茶馆拉呱的!”

这聊闲篇的成本一下子就提高了。

戴誉被她们逗得不行,呵呵笑道:“人家李大妈只是带你们去见见世面而已,谁家家常聊天还非得去茶馆聊啊?那得是啥家庭条件?”

“那茶馆好是好,除了茶水,还有汽水,雪糕和点心。就是今天点的一壶茶太贵了,我琢磨着是咱们请客,总得体面点吧,就点了一壶好茶。”戴奶奶摇头说,“早知道还不如喝汽水呢,那茶水我喝不出哪里好来,一壶茶居然值七八块钱。”

她们上次来北京的时候,到处都闹哄哄的,哪有闲心去茶馆喝茶。要是戴誉不陪着她们,她跟儿媳妇都是猫在院子里的。

戴母附和道:“可不是嘛,太贵了。咱家也存着茶叶呢,还是茉莉花味的,比今天喝的那个茶叶香多了!下次再出去钓鱼的时候,咱提前在家泡一罐头瓶子茉莉花茶带着。”

这个提议得到了小团体另外三人的大力支持。

戴誉:“……”

咋瞅都不像有两万多存款的老头老太太。

*

戴誉回了北京以后,刚开始的这段时间十分忙碌。

不单要在航空研究院那边熟悉新的人事,加入董院长正在研究的隐身飞机的课题,还得把原来那些老关系重新走动起来。

他离开北京将近十五年了,早已物是人非。

原来的那些老领导老教授老同事,有退休的有病退的,除了曾经在芦家坳劳动过的那一批老教授,只有年轻一些的同事和同学能重新联络到。

有些人通过各种渠道听说他回北京了,而且还在同一系统工作,就会主动联系他,或打电话或登门拜访。

比如气动所的冯峰和苏大姐,从夏长川那里得知他回来了,先后往研究院打电话约自己出去吃饭。

不但戴誉在忙,夏露也没闲着。她那边甚至比戴誉他们这些搞科研的还忙,如今在体制内工作了,从前的关系更得走动起来。

夫妻俩都忙忙叨叨的,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没人能抽时间陪戴敏敏去初中办理入学手续!

眼瞅着即将九月开学了,她的学籍终于迁来了北京。

原本也没人规定必须由父母送子女去中学报到,于是戴誉将去报到的事托付给了小姨夫**。

**已经从这一片的派出所长,调任区**局的副局长了。这次敏敏的户口迁入和中学插班都是请他帮着张罗的。

敏敏即将入学的初中距离什刹海不远,也是小姨家的小辉正在就读的初中。

戴誉夫妻觉得小姨夫熟悉相关业务的办理,在自己不能亲自陪同的时候,就选择了比较可靠的小姨夫。

不过,计划没有变化快,**原本答应得好好的,可是在敏敏需要办理入学手续的前一天,**被紧急征调走了。前两天市里突发了一起****案,对方不但实施**,还闹出了人命。性质极其恶劣,好几家报纸都报道了这个案子,所以老百姓的关注度很高。

**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市局临时抽调过去负责协助侦破这起****案的。

于是,戴敏敏的入学手续又没人能帮忙去办了。

就在夏露打算跟单位请一天假,带着闺女去学校办手续的时候,戴奶奶主动请缨,提出可以带着孩子去学校报到。

戴誉婉拒道:“奶,办入学要填写不少表格呢。”

你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陪着去学校有啥用啊?而且按照他以往经验来看,给孩子办这种手续相当耗费时间,光是排队就能排到人自闭。这老太太哪能受得住。

戴奶奶像是知道他们的顾虑,只说:“你爸识字,让他跟着一起去。”

于是,在八月中旬的一个礼拜一,戴立军夫妻和戴奶奶便带着戴敏同学去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了。